外语测试历来是在课堂内进行,方式大多是问答、作文、翻译等。*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外语测试具有心理测量与结构主义相结合的特征。R.拉多的《语言测试:外语试题的编写和使用》(1961)系统地总结了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外语教学法、心理测量方法三者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语言测试理论。这种理论的结晶是分立式测试。它采用客观性测试方法(主要为多项选择题),分别测试语音、语法、词汇、阅读等项目。以后,外语测试在心理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的影响下,具有如下的几个特点:
①交际性测试的兴起。心理语言学对语言使用过程的研究和社会语言学者D.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的概念,使人们认识到语言的整体性和语言活动的交际性,因此语言所测试的应该是综合的交际能力,一般认为包括语法能力(语法规则的知识)、在社会中使用语言的能力(话语使用规则的知识)和对策能力(言语与非言语交际的对策规则的知识)。交际性测试尽量使所测试的内容和方法符合用外语进行交际的实际情况,测试项目的设计较为生动活泼。随着交际教学法试验的深入,人们对交际性测试的性质、内容、方法和评定方式将会有更明确的认识。
②逐渐制度化、专业化、 标准化,并使用电子计算机。 20世纪60年代以来,陆续出现一些大规模的标准化语言水平测试,由专门测试机构命题、组织测试和评卷。标准化测试的核心是建立稳定的标准,依靠*,并且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来保证测试的可靠性、效度和区分能力。借助电子计算机评卷、分析试题,甚至命题。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和测试的定量分析使语言测试日益成为一种精密科学。
之前谈过,儿童学英文,听说**于读写。在没有掌握写作能力之前,儿童能够实现上述(1)-(3)目标,慢慢过渡到阶段(4),阶段(5)和(6)的区分不是截然分明,能够同步进行。
如果儿童学习一个单词,只能走到阶段(3)或(4),那么尚不能叫做“完全掌握了该单词”,因为他很可能不具备“辨别错误”或者“纠正错误”的能力。
同一个单词包含着多重用法和意思,在某一个语境下这样使用是正确的,在另一个语境下这样使用可能是错的,可以反推自身,如果我们不能区分“照顾”与“回顾”里“顾”字的两种含义,那么不能说我们掌握了“顾”这个字。
从数量上来说,学前开始学英文的孩子,听力词汇量>口语词汇量>词汇量>写作词汇量。
但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哑巴英语”的顺序却是这样的:阅读词汇量>写作词汇量>听力词汇量>口语词汇量。
家长如果对孩子的词汇量提出目标,那么需要先搞清楚:要求哪一方面词汇的增长?这就涉及到更根本的问题:您对孩子学英语的规划是什么?孩子开始学英语时,他的中文是什么样的状态?